活動名稱: 「後人類」抑或「超人類」?數字技術時代的人觀張力
活動性質: 10月課程
活動分類: 最新活動
活動日期: 2021-10-26 ~ 2021-10-26
星期敘述: 二
時間: 07:00 pm ~ 09:00 pm
報名日期: 2021-10-05 ~ 2021-10-26
地點: Zoom
費用: 220.00
參加人數: 150
聯絡人姓名: Peter(24074000/54430445)
活動簡介:

德慧文化主辦
「後人類」抑或「超人類」?數字技術時代的人觀張力
-----------------------------------------
簡介
人是什麼?在數字技術研發與應用加速發展的今天,這個濃縮了近代世界核心關切的問題變得不再自明,「超人類」和「後人類」等議題的提出反映了近代人觀面臨的危機。對於以哲學和神學為代表的基礎性人文學科而言,這一危機意味著學科發展機遇期的來臨,因為它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兩個學科在人觀問題上的豐厚解讀傳統。本次講座首先介紹近代人觀的形成與特質;其次呈現「超人類」與「後人類」議題對近代人觀的衝擊;最後初步展望數字技術時代
的人觀應當關注的兩個思想維度。
▍日期:10月26日(二)
▍時間:19:00-21:00
▍形式:zoom
▍主講:洪亮教授(德國杜賓根大學神學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神學科)
▍回應:陳家富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
▍人數:90人
▍收費:
- $150/講座
- $220/講座+《巴特與莫特曼管窺》乙本(原書定價:$98)
《巴特與莫特曼管窺》
▍作者: 洪亮
▍定價: HK $98
讀者手中的這本小書輯錄了筆者的六篇習作,上編三篇分析巴特,下編三篇解讀莫特曼。六篇習作中的前五篇曾分別發表於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基督教文化學刊》、道風書社出版的《盼望倫理》以及中原大學主辦的《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收入本書時略作修訂。九十四歲高齡的莫特曼教授撥冗撰寫序言,回顧他與巴特之間的神學淵源和分歧點,為這個論文集增添了一幅饒有興味的思想山水。本書並非意圖構建特定詮釋範式的專著,它是一本篇幅不大的論文集,匯集了筆者從不同視角對兩位大師的些許管窺之見,偏重於神學觀念史,如果說這其中顯示出了某種詮釋傾向,那可能就是對「後巴特」(Post-Barthian)這個講法的保留態度了。
上編第一篇論文〈論卡爾.巴特《羅馬書釋義(第二版)》的「神學百科全書性」〉分析了早期「辯證神學」與十九世紀歐洲主流神學學科體系之間的張力,從「學科意識」這個角度重審了《羅馬書釋義(第二版)》對所謂「自由派神學」的顛覆,這個顛覆絕非憑空另起爐灶,而是一種內部顛覆。第二篇論文〈卡爾‧ 巴特與漢娜‧ 鄂蘭論惡與約〉對兩個重要概念進行了並置,一個是巴特在其創造論中提出的「虛無者」這個概念,另一個是鄂蘭在艾希曼審判基礎上提出的「惡的膚淺」這個概念,透過並置兩者,筆者試圖揭示巴特和鄂蘭在二戰之後「人道」問題上的類同性。第三篇論文〈博士論文簡介:《面向終末的生命—卡爾‧ 巴特與愛德華‧ 圖愛森早期著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915 年至1923 年)》〉簡要介紹了筆者的博士論文,這篇博士論文的特點在於,它從「透視主義」這個獨特角度對巴特的《羅馬書釋義(第二版)》進行了新的結構分析,並由此出發,修正了德語神學界在「辯證神學」終末論問題上偏重於「災難理論」的論述傳統。
下編第一篇論文〈莫特曼與北森嘉藏論「上帝之痛」〉呈現了兩者對「上帝之痛」的不同論述模式,揭示《上帝之痛的神學》和《被釘十字架的上帝》這兩部經典在處理三一論、終末論以及上帝主權上的方向性差異。第二篇論文為〈《盼望倫理》中譯本導言〉,它從莫特曼在《盼望神學》之後的神學發展脈絡中來勘定《盼望倫理》的思想價值。第三篇論文〈與莫特曼一起研究巴特〉濃縮性地回顧了筆者的求學經歷及莫特曼教授指導博士論文的方式,最後論述了巴特與莫特曼兩代人在涉及「上帝主權」問題上的思想斷層。
(洪亮:〈後記〉,載《巴特與莫特曼管窺》,頁170-171。)
節數日期 | 名稱 | 費用 (HKD) |
---|---|---|
2021-10-26 | 講座 | $150 |
2021-10-26 | 講座+《巴特與莫特曼管窺》乙本(原書定價:$98)|請於「備註」填上取貨地址:荃灣自取 或 順豐運費到付(住宅/堂會/順豐點碼:https://bit.ly/2ND0Mpw) | $220 |